尼雅住宅遗址。 阿力木江?胡加布都拉 摄
跋涉,在黄沙大漠中
汽车在漫天黄沙中奔驰,沙漠丘陵高低起伏,因干涸而死去胡杨再一次提醒我们这里是死亡之海。
从平坦的村道拐下路基,一人多高的红柳扑面而来,四轮驱动的越野车左冲右突,剧烈地颠簸,树枝刮擦着车门发出刺耳的声音,坐在车内的我们东倒西歪,忍不住阵阵惊呼。
继续向沙漠深处前进,眼前最有趣的地貌是红柳包,它们孤立高大,像一处处破败的烽燧。
红柳包由流沙围绕红柳缓慢而有规律地堆积逐渐形成,起初土包很小很矮,经过数百年不间断的沙土堆积和红柳植物的逐年生长,常常出现高达10米以上的大土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男说:“1995年中日联合考古发掘时,我们把国旗插到红柳包上,高高飘扬。”
记者抬起相机,远处的沙丘近在眼前。细细观摩,沙丘的轮廓甚是迷人,两翼顺着风向延伸,平面轮廓呈现新月形,黄沙漫漫,蜿蜒曲折。
神秘,精绝古城又现真容
翻过一道沙丘,连片木桩突然映入眼帘。“这是尼雅遗址中保护最为完整的N3和N4居址,曾经是精绝人居住的地方。”张铁男介绍,这里就是精绝古城,保留着受损程度不一、规模不等的众多房屋、葡萄园、羊圈等遗址。
据张铁男介绍,精绝人住宅遗址边有果园分布,当时食用的果品,除了葡萄、桑葚以外,还有石榴、杏、桃、沙枣等。顺着木栈道走进N3,尽管有些地方已被流沙掩盖,但精绝人木骨泥墙的建筑依稀可见,胡杨木为房屋的基柱,红柳枝编成篱笆做墙体。风吹过,一些枯萎了的果树树干,一小簇一小簇地从流沙层中露了出来。
如今,走近尼雅遗址,仍能轻松辨认出这里的“地标”——佛塔遗址。塔体通体乳白,下呈正方形,上为圆柱形,佛塔用土坯加泥砌成,6米高的佛塔分3层。绕着佛塔走一圈,想象着千年前精绝人在这里生活的点滴。
农田果园,人们种植小麦、葡萄、桑树,织造毛毯,烧制各类陶器。仿佛随时会炊烟再起,牛羊撒欢,驼铃声响。
“佛塔西北数千米的地方,就是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出土的地方。”新疆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吐送古丽·买托胡提说,关于精绝古城消失有很多猜测,是战争?疾病?还是自然条件恶化?遗址并没有发掘出刀剑戟箭,也没有战斗过的尸横遍野。反倒是所有的墓葬亡者安详平静,大礼陪葬。生活痕迹都清晰可见,但这里居住的人们却忽然消失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奇的未解之谜让尼雅遗址成为众多探险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向往之地。(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央视综合频道重点节目片单发布****** 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高凯)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央视综合频道重点节目片单发布活动在北京举行。 “探源中华文明”篇章共推介了5档重点节目。作为总台首档聚焦“简牍”这一重要题材的大型文化节目,由尉天池先生题写片名的《简牍探中华》以“简牍的前世今生”为线索,用“实地探访+探秘演绎+文化解密”的全新表现形式,讲述简牍古代诞生、近代发现、当代研究传承的传奇故事;大型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打破常规戏剧舞台模式,再现文豪先贤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以匠心打造典籍世界,带领受众探索更多经典名篇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由孙伯翔先生题写片名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把考古探索与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创新展现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新一季《古韵新声》系列节目通过“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形式,挖掘节日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展新时代画卷”篇章荟萃6档精品节目。《开学第一课》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让青少年更直观感受到中国发展脉络;《山水间的家》第二季探访山水间更多的风物与故事,全景式纵览一幅幅乡村壮美画卷;《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走入非遗文化大省,讲述非遗传承的匠心故事;大型美食文化节目《三餐四季》探寻11个集文化历史、现代发展、美景美食于一身的魅力古镇,共谱“三餐四季”的专属古镇地图;纪录片《农耕有文明》展现国内十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焕发出的新活力;《文脉春秋》聚焦20个各具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人物为线、名城为体、文脉为魂,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底蕴。 “荟萃总台精品”篇章用心遴选全台优质节目资源,集中推介了电视剧《我们的日子》《大汉赋》《天望》《城中之城》,以及《中国书法大会》《中国中医药大会》《中国画派》《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名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主持人大赛》等多档总台精品节目。(完)
|